English

泡沫学术:“多赢”背后的“多输”

2007-06-01 17:02:00 来源:书摘 杨曾宪  我有话说

当今中国学术界,虚假繁荣背后隐藏的种种丑恶现象已被逐渐曝光,学术腐败、造假、剽窃……“世俗”社会中的丑恶现象,“神圣”学术殿堂中统统存在,且有过之而无不及。针对这些现象,有先生主张制定、强化学术规范,我

认为属扬汤止沸;有先生提出整肃学术刊物、防止“私人花园”,我认为也难釜底抽薪。因为学术失范也罢、刊物异变也罢,都是泡沫学术的伴生物,而泡沫学术泛滥,才是万恶之源。学术的意义,不在对前人知识量的重复,而在质的推进。真正的学术研究,需更新知识、创新思想、发展理论,这是学术的价值所在、生命所系,也是学术元规范。如果不能贡献出有价值的新知识、新观点、新理论,无论怎样的“皇皇巨著”、“重点课题”,都是泡沫学术。泡沫学术本质上是反学术的。而要彻底消除泡沫学术,必须釜底抽薪,这就是我所一直主张的学界要实行“学术大裁军”。但今天细细想来,这更属痴人说梦。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:泡沫学术不仅没有被遏制的迹象,反而愈加泛滥;尽管人人知道泡沫学术没学术价值,但却依然趋之若鹜。存在是合理的;任何社会现象背后都有利益驱动。泡沫学术之所以“繁荣”,就因为它的科学、人文价值虽是虚假的,但换回的巨大经济、社会利益却是真实的。泡沫学术误国害民,却利官利己。像劣币驱逐良币、赝品打败真迹一样,泡沫学术泛滥,完全是一种合经济规律、价值规律的现象。  

  泡沫学术“多赢”的经济效益

坦率地讲,目前在我国围绕着“泡沫学术”已形成一个巨大的“经济产业链”。仅就人文、社科(自然科学同样严重,笔者因缺少研究不论)这块,粗略估计一下,在这个链条上各级政府每年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(包括约50万人的“人头费”、基建办公科研费、各种基金奖金费等等),它所拉动带动的上下游产业效益有三四千亿元,对国家GDP的“贡献率”在2%―3%之间。这之中,减去产生教育效益(高校文科教师的教学成果)、具有学术价值(包括社科单位对策研究)的部分,其中最少一半,所产出的成果属泡沫学术范畴(这也是GDP统计的一大弊端,尽管增加数千亿资金运转量,却对社会毫无积极效益)。这是不难定量判断的。譬如,每年数万种学术出版物,数十万篇学术文章,有原创价值的不超过1%-2%。但即便这样,依然满足不了学者们出版发表的“需求”,学术刊物加码再加码,学术论文集印了一本又一本,出版社书号也成了珍稀资源,总是供不应求。凡稀缺资源就有商品价值,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化大讲经济效益的今天,文人变商人,“页码”与“书号”便都明码实价或暗码虚价地进入了市场。所谓学术文章发表难、所谓学术著作出版难,那是对清贫学者而言的;只要你有钱,绝对都不难。其实,大多数编辑们心中明白,自己编的学术著作、发的学术文章,是没多少人读的;但不编这些东西,奖金甚至工资从哪里来啊!因此,“泡沫学术”养活了学术报刊,也促进了出版、图书、印刷业的发展,其巨大的文化产业效益是明摆着的。

但问题是,作者们何苦炮制这些泡沫学术然后赔钱发表出版呢?这是圈外人们经常感到疑惑的地方。其实,只要算一笔投入产出账,就会明白其动机所在了。假设一位讲师或助研要评副高职称,他用2万元买书号,出版一部“砖著”,每年再用2500元买版面,发表两三篇“论文”,4年下来,他共投入3万元。假设他每年工资补贴总收入3万元,4年投入只占其总收入的1/4。他的这些泡沫成果有没有人读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可以完成量化指标,申请副高。尽管职称标准中对学术质量有严格要求,但实行起来却往往有“量”无“质”了;即便遇到较真的评委,多数打个招呼也就摆平了。一旦副高待遇兑现,他每年最少可增收1万―2万元,前期的投入两三年内便可收回,生活水平不仅不降低,反而大大提高了。此后,他用同样方法,可获得正高职称,解决了房子,甚至戴上了“官帽”,然后,便成为“官学一体”的博导。每次的投入,事后都能加倍索回。当然,博导不需直接买版面了,但交易是同样存在的,譬如请编辑出席什么会呀,开出天价讲课费呀,馈赠什么礼物呀等等。而博导也不需要自己掏钱买书号了,他的课题经费可能多得花不完;他所面临的,是能炮制多少“砖著”的问题了。此时的博导,已是批量生产泡沫学术(如什么《大典》、《藏书》、《通史》、《全书》等等)的“学术包工头”,真正的学界“权”威了。

由此可见,对泡沫学术的投入,无疑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了,只有超级傻瓜才算不清这笔账呢!反之,如果你恪守学术道德,甘心“十年磨一剑”,最后可能连副高也未必评得上,连房子都没得住!因为真正的科研是高风险的,十年磨出来的未必就是“好剑”;即便磨出一把“好剑”,世上已无识剑人,你也只能抚剑长叹!可见,在这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机制下,不泡沫的学者,甚至难以存身;而泡沫学者,却如鱼得水,名利双收!

这就是泡沫学术越反越多的症结所在,因为它几乎是当代学人特别是年轻学者唯一可依赖的学术路径了。而一旦进入这个“泡沫学术循环圈”之中,便会身不由己,“泡沫”越做越大、钱袋越来越鼓――谁见钱不亲呢?因此,在这个过程中,学者、编辑、评委,人人都在经济上得利,真正是“多赢”局面――唯一吃大亏的是国家。  

泡沫学术“多赢”的“社会效益”

人们难免要问:既然国家吃亏,为什么依然年年大笔投钱呢?其实,道理说穿了很简单,泡沫学术能满足“泡沫政绩”需求。

由于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崛起,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不甘示弱,于是,便按计划模式制定出某大学要在某年跻身世界一流的时间表,相应的,地方高校也制定出某年跻身国内一流的时间表。教育部还要让中国的博士、硕士、学士比例迅速达到美国的水平。于是,围绕这些宏大目标,搞文科基地、抓重点学科、扩大硕博点等等,一系列教育“大跃进”规划被制定出来。然后,拿钱来吧!国家投资、地方配套,于是,几乎是一夜间,这“文科基地”、“重点学科”、“硕博点”或从无到有、或从小到大,成倍地冒了出来。问题是,金钱毕竟不是万能的,这“基地”也罢、那“重点”也罢、“硕博点”也罢,最终都还需要有“学科带头人”掌门啊!这“带头人”却不能成批地从石缝中蹦出。于是,剩下办法只有两个,一是挖墙脚,名曰引进人才;一是拔青苗,名曰培养人才。问题是,眼下中国,优秀学者屈指可数,挖来挖去总量不变,而且“飞鸽牌”极多。因此,死逼华山一条路,只有加大人才“培养”的力度和速度;“培养”的办法,就是出钱资助学术著作出版、出钱争取国家课题基金、出钱召开学术研讨会、出钱包装自己的学科带头人等等。这时,泡沫学术便由个人追逐名利行为,演变为单位追逐名利行为;泡沫学者也摇身一变成为重要的学术资源了。

中国的事情吊诡之处就在于,这些“基地”呀、“点”呀的评选、评审、验收程序都是非常严格的,同样是有硬的数量指标、质量要求的,但偏偏这个过程本身却是“人情”化的。此刻,泡沫学术便派上了大用场:厚厚的“砖著”往那一放,谁能说那不是重要的学术成果呢?何况,大家彼此彼此,你说我泡沫,你就没泡沫?更何况,沉甸甸的红包,早就把你的口封住了。而且,捧别人为“学科带头人”,自己早就是“学术大师”了。于是评验结果皆大欢喜。泡沫学者成为学术新星;大学及其院系也因此而身价倍增、纷纷升格了;相应的领导,也纷纷提职升官了。

显然,这时泡沫学术所交换的,已不仅仅是经济利益,更包括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;在泡沫学术交换链条上,串联着学者、学校、教育主管(或学术主管)单位各方的社会功利价值。  

  泡沫学术误国害民的“多输”后果

关于泡沫学术的危害,称之为误国害民,毫不为过。它虽然给参与者带来“多赢”效益,但给国家、民族,给中华文化带来的却是政治、社会、道德、经济、文化“多输”的灾难性后果。

泡沫学术催生了行政腐败。仅仅把泡沫学术与学术腐败联系起来是不够的,它所助长的主要是行政“寻租”腐败。各校争基地、争重点学科、上博硕点,其间变相行贿或直接送礼的运作资金之巨,据圈内人讲,其数目令人咋舌。跑一个什么点,需多少经费已形成市场价格。与一般的腐败不同,这种行贿的主体乃是高校的一级组织;一旦审计风暴将这种“官贿”的盖头掀开,可能也会有惊天大案的。因此,即便从廉政建设角度着眼,这种泡沫学术也该彻底清除。

泡沫学术加剧了教育不公。中国高校一面向社会诉穷而高收费,一面却在泡沫学术上大量浪费,这必然加大贫富差距、激化社会矛盾。就在无数农民家庭为筹集大学学费而卖血、举债的时候,一些在高档宾馆举办的所谓学术讨论会,正在拼命花钱――因许多“基地”或课题负责人正因经费无法花掉而发愁呢!我相信,把这笔泡沫学术资金用来减免农村学生的学费,会绰绰有余的。这样,农村大学生便可摘掉“贫困生”的帽子(从前的农村大学生便没这个概念),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,从而缓解教育不公问题。

泡沫学术毒化了道德风气。现代社会良序、公民道德,贵在诚信、贵有良知。高校知识分子,理应成为诚信的率先垂范者、社会良知的担当者。而充斥于泡沫学术的,恰恰是虚假、欺瞒和谎言。泡沫学术本身,以假充真,是虚假;靠泡沫学术申报奖项、申报项目,难免采取欺瞒手段。如今,在各种填不完的学术报表中,不做假的几乎没有。实际上,既然学术成果本身就是虚假的,接下来一切学术活动,便不能不假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知识分子的良知早已麻木了,缺失了;“不骗白不骗,骗了也白骗”,已成为各种学术申报动机的潜台词。这种道德失范直接影响了一代大学生,所谓“简历不做假,典型一大傻”便是证明。在如此背景下倡导大学人文精神,岂非缘木求鱼!

泡沫学术浪费了社会财富。人们很痛恨各地官员的形象工程,譬如大市政广场之类的。但这些形象工程毕竟还留下一笔物质财富,具有功利价值。而构成学术形象工程的大部头“砖著”,只是个人晋级、学校升格、官员升职的敲门砖,一旦完成使命,或弃如敝屣或束之高阁,最终被送入造纸厂,什么也留不下,白白浪费了社会宝贵的资源――自然资源、人力资源。如果泡沫学术不能杜绝,建议今后也不要用纸墨印刷,把“砖著”存入光盘中,完成其固有使命吧!

泡沫学术严重戕害了中国学术。泡沫学术给中国学术造成的致命内伤,怎样估计也不为过,因为它所扼杀的恰恰是“博学笃志、明德求真、守正出奇”(这是我欣赏的青岛大学校训)的学术精神;泡沫学术越多,中国学术危机越严重。1958年“大跃进”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害,几年功夫就可纠正;而这场泡沫学术“大跃进”带来的危害,却是两三代学人也难纠正的。因为几乎整整一代青年学人,除了泡沫学术,已不知学术为何物了;中年一代学人,原有学问也被泡沫学术稀释掏空了;一大批很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,因此而夭折报废了。十多年前,当这批才俊崭露头角时,我很有危机感。自己著述速度奇慢,每以乌龟自况。但现在,我却没有这种感觉了,因为那些优秀的“兔子”们,正追逐着一些毫无学术价值的题目转着圈撒欢呢!这就是中国学者在整体生存环境非常优裕的今天,学术成就却远不如昔的原因。与艰苦卓绝处境中的西南联大相比,当代所涌现的学术大师几乎为零。这种状况怎能不令人扼腕!尽管艰辛未必出大师,但金钱却绝对换不来真学术。学术追求真理,真理是不能用来交换的。

(摘自《2006人文中国》,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,定价:29.8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